10月15日,黨中央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重大使命,科學回答了事關文藝繁榮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社會主義文藝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對文藝工作者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作為一直工作在一線的著名書法家董鳳樹,深受座談會精神鼓舞,同時也感到肩負的使命和社會責任的重大。
  董鳳樹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告訴我們,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樣新的歷史時期,針對中國文藝的現狀,為我們指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工作的發展方向。
  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化的傳承的精髓,書法亦一樣。
  書法,作為漢字的書寫形式之一,是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中國書法是人類思維的活化石,是中國人的精神符號,是世界文字書寫形式中唯一可以做為藝術品上牆的。它以獨特的方塊造形融音、形、意於一身,凝成中國智慧的“舍利子”,成為中國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標誌之一。“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不是畫卻有畫的靈感,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這就是書法。
  在歷史長河中,書法藝術寶庫群芳薈萃,承倉頡啟秦篆、金鈿落地的石鼓文;有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的秦小篆;有欹側生姿、諸法齊備的漢隸;有滿目珠璣、魅力千古的魏碑;有王羲之貴越群品的行書和張芝、懷素、孫過庭超妙入神的草書;有法度謹嚴、筋骨齊備的顏、柳、歐、趙等楷書;有風檣陣馬意態昂揚的蘇、黃、米、蔡等等。其呈現給我們的,是知識、文化、信息以及藝術的愉悅。
  說及對書法的理解,董鳳樹如數家珍。中國書法,作為文字的獨特書寫形式,經過數千年發展,傳承至今,也遇到了瓶頸。在使用漢字中,不知不覺已忘卻了毛筆書寫,文字失去了許多字本身的意蘊美。這是書寫本身的危機嗎?毋庸慫言,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危機的一個縮影。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在上世紀30年代曾著書向西方介紹中國藝術,選書法為代表。其論述為:“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以基本的美學,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通過書法,中國的學者訓練了自己對各種美質的欣賞力,書法藝術給美學欣賞提供了一整套術語,我們可以把這些術語所代表的觀念看作是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
  在多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書法進入了民族“文化鄉愁”危機期。如何才能消化這樣的危機,拯救漢字書寫當下的尷尬?董鳳樹談及了他的“文化傳承年”計劃。
  他說,金秋十月的文藝座談會,是繼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又一次文藝思想盛會,讓中國文人看到了新希望。
  中華傳統文化重新被呼喚,藝術應該回歸到本來應有的屬性。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更不能做金錢的奴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董鳳樹作為“董體隸書”創立者,多年來一直在踐行著書法文化的探索與傳播。
  自本世紀初,董鳳樹即以“董體隸書”為創作理論支柱,筆潤中華,墨染五洲。中南海有他《李白·舟下荊門》的收藏、人民大會堂有他《張旭·桃花溪詩》精品、毛主席紀念堂有他《沁園舂·雪》的珍品。首都博物館、中央檔案館也不乏他多幅珍跡。之後他又赴阿裡山,訪歐、美、非等國家,為弘揚中華書法文化,傳播漢字藝術國粹奔走。
  董鳳樹苦心鑽研,墨耕數十載,不僅贏得海內外同業認可,亦獲得多項國內外殊榮。他孜孜不倦,以文化人的憂患意識為使命,以中華文化復興為己任,向世界傳播中國書法藝術。
  然而藝術也是有多元屬性的,換句話說,藝術的思想光輝能使人脫離欲望的深淵,但藝術的“眩惑”也能使人沉落商業利益的谷底,屈服於金錢做奴隸,對於有些人來說,藝術不是引領人向上的繆斯女神,卻成了迷人心智的女妖塞壬。就書法而言,其“眩惑”體現在形式技巧的泛濫以及名不副實的商業炒作,文化成了個別人逐名求利的工具。
  針對文化亂象,董鳳樹頗多感慨:文化是民族的,是國家的,把文化當成利益道具,是人性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作為一個有著文人情懷的書法家,他只能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2012年董鳳樹提出發起“文化傳承年”系列活動,同時免費納徒。組織多場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海外華人居住區巡展、書法藝術傳承、文化扶貧等“文化興國”活動,以其綿弱力量,喚醒大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文化良知,呼喚社會正能量。
  董鳳樹教導學生,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符號,學書法不僅僅是寫毛筆字,要懂字的形、勢、意,靈性通了,道法亦自然。在他的教誨和感召下,董門200餘名學生也都成了傳承中華文化的志願者。8月30日,在國子監彞倫堂舉辦的當代著名書法家董鳳樹“翰墨情”文化傳承年學生書畫展及作品拍賣會上,11位董門弟子創作的22幅書畫作品義拍後部分善款現場捐贈給河北省第三十八中學書法特長班。
  文化不能遺傳和移植,文化也不能複製和再生,它需要薪火相傳,更需要一種向上精神。作為書法家,僅僅追求獨善其身,遠遠不夠,書法文化傳承和創新是國家的百年大計,任重而道遠。
  義務傳承,董鳳樹已用行動扛起了一面旗幟。(巨鳳霞魏建玲)
  董鳳樹,字梧桐,我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鑒賞家、收藏家、篆刻家、學者和詩人。現任中國書畫藝術院院長、教授,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港澳台僑聯誼會副會長,國際奧委會特聘第一屆世界智力運動會文化顧問。中國環球教育首席書畫導師,韓國碑林園顧問,美國佛教中心國學教授。
  董鳳樹家學淵源,自幼酷書戀字,能書會畫,書法五體兼能,尤以隸書為工。他師古為源,求變為本,捉筆吾為主,取古化己神。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和深厚歷史積澱的土壤上,獨樹一幟地樹起了“董體隸書”的大旗。
  董體隸書,近看,蠶頭燕尾,外方內圓,古典味濃,金石味重,取法高古,變化萬千。  (原標題:讓藝術回歸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h12ehcr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